狗狗分離焦慮症
Lavia Hung
2017-02-16

分離焦慮症就是:飼主不在身邊的時候,毛小孩出現破壞性或其他不適當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吠叫、破壞物品、挖扒或是心情憂鬱,但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因為其他條件或環境造成的,因此獸醫師或行為治療師必須根據以往的病史或經驗判斷寵物是否有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的類型和症狀
分離焦慮會導致一些寵物在飼主離開身邊的時候具有極大的破壞能力,通常分離焦慮症發生在飼主離開的第一個小時內,毛小孩可能會哀號且試圖跟著飼主,或是會在屋內亂大小便,有些寵物甚至會不吃東西、表現出憂鬱的感覺、躲起來、哀鳴或是喘氣,而當飼主回家的時候,寵物會呈現過度興奮的狀態。
診斷
有些其他原因也會造成和分離焦慮類似的症狀,所以解析毛小孩的病史很重要,改善的第一步就是帶寵物去看獸醫。
幼犬或幼貓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症狀,但那是因為牠們需要適時適當的咬東西磨牙,並不是真的有分離焦慮症。
治療
分離焦慮症源自於恐懼,所以必須要讓寵物知道當飼主不在的時候也是很安全的,而且飼主會再回來,因此修改行為和環境非常重要,慢慢的消除寵物的恐懼和培養牠的安全意識。
第一步是評估當前的環境和行為:
當飼主準備離開的時候,寵物會做什麼?
當準備離開的時候,飼主自己會出現什麼舉動?
寵物會破壞什麼?
寵物會躲去哪裡?有其他的動物嗎?
什麼玩具是寵物可以玩的?
改變環境的意思是例如:
更換不同的玩具、增加更多能夠互動的玩具等等,讓寵物漸漸的習慣不同類型的環境會有幫助。行為的改變要從飼主開始做起,試圖讓寵物在飼主離開到回家的期間保持冷靜。
行為的改變需要持續一段時間,可以向有經驗的訓練師或行為治療師諮詢意見,能增加成功的機率。有分離焦慮症的寵物也可以使用抗憂鬱或抗焦慮的藥物,但不要只以藥物做為唯一的治療方式。
生活與管理
總而言之,要幫助寵物的分離焦慮症,關鍵在於持續,如果行為症狀有改善,飼主可以在詢問獸醫後試著將藥物減量或停藥一段時間看看。如果行為和環境的改變沒有幫助,可以試著找寵物日間照護或寵物保母幫忙看顧。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
我不凶,只是不信任你 (上)
寵物二三事-大編
2017-03-21
不知多久前,看過愛媽分享的一個故事
某天她在山上餵食流浪狗的時候,突然看到附近住家有兩位無良飼主,大白天就喝得醉醺醺的,手上拿著鐵條在毆打一隻黑狗
可憐的黑狗被鐵鍊綁在柱子上無力掙脫,只能任由兩位飼主毆打
愛媽趕緊錄影、報警,趕在黑狗被活活打死前搶救下來,黑狗幸運的存活
也離開那無良的飼主,但 從此以後,這隻黑狗就不再信任人類
不信任人類的動物,會變得非常有攻擊性,無論是餵食、散步、觸碰,更或者只是一個不經意的抬手、跺腳,都可能會讓他因為害怕,進而攻擊他人
值得慶幸是,
貓咪的學習及遊戲性攻擊行為
Lavia Hung
2017-03-17
這是當報酬和攻擊行為進行連結以後所產生的咬傷或抓傷。
例如:某人不厭其煩地拉扯貓咪的尾巴,卻在貓咪使出貓拳後停止了這樣的行為。貓咪便會認為攻擊對方能夠去除讓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物,因而強化了「只要不爽就攻擊」的行為模式,甚至造成貓咪日後隨意攻擊任何想要撫摸自己的手。
這種「為了逃避厭惡的事物而引發某個特定動作」的現象叫作「迴避制約」,經常能在動物們的身上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