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因害怕和疼痛所引起的攻擊行為


1)疼痛性攻擊行為

指的是貓咪因身體上的疼痛而做出抓傷或咬傷別人的攻擊行為。

貓咪的話,很可能會因為尾巴被門縫夾到或被打到等一次性的意外,造成關節炎、腸胃方面的問題等持續性的病症。


預防措施

要預防貓咪的疼痛性攻擊行為首先要做的就是製造一個不會讓貓咪受傷的環境。

例如:在門縫放置門擋或在門的上方夾住毛巾,使門口不會完全關閉。為了防止貓咪撞到頭部,飼主也可以考慮在傢俱的尖端部分安置防撞安全條。

如果慢性疾病是貓咪攻擊行為的主因,就只能依賴飼主平日多觀察愛貓,儘早發現任何異常的症狀。

具體來說,飼主應該在平常就養成檢查貓咪身體狀況的習慣,如此一來便有很高的機率能夠在早期就發現愛貓所患有的疾病或身體上的傷害,進行治療。

另外,貓咪在身體不適的時候通常都不會做出任何異常的舉動,反而比較多的是呈現一幅沒有活力,奄奄一息的樣子。所以若貓咪突然一直窩在某個角落裡不出來活動,飼主就有必要多加留意了。








2)恐懼性攻擊行為

當貓咪感受到強烈的恐懼,同時認為自己無法從該狀況順利逃脫時做出的反擊行為,經常發生在恐懼感強烈的膽小貓咪身上。

通常在貓咪正式展開攻擊以前都會出現一些威嚇舉動,
例如:逆毛、快速揮動尾巴、發出嘶嘶聲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貓咪的仰臥舉動。

對狗狗來說仰躺的姿勢表示服從,但放在貓的身上這卻帶有攻擊對方的意味存在。

因此各位千萬不要誤解貓咪的舉動,輕易靠近的話可能會引起貓咪用前腳抱著自己的手或腳,並用後腳使出連環踢的攻擊。踢擊時貓咪的爪子外露,所以承受貓踢攻擊的人類可是會受到比想像中還要嚴重的傷害。


預防措施

預防貓咪恐懼性攻擊行為的首要工作就是防止貓咪感到恐懼。

而一般貓咪害怕的事物包括巨大聲響、突然的動作、初次見到的事物等等,也有可能是人類不恰當的撫摸方式造成貓咪受驚。至於飼主要做的便是在愛貓的居住環境中將上述提到的各種潛在因素儘量排除掉 。

另外,在貓咪的社會化期間, 飼主所營造的生活環境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社會化期間指的是決定貓咪性格的限定期間,大約在貓咪出生後的第2到第7週。

在這個社會化期間,應該要讓貓咪多多接觸人類或其他沒有見過的新事物,這樣貓咪長大以後才不會那麼容易受到驚嚇。

Wilson的研究員們在1965年所進行的一項實驗就證實了,只要在幼貓出生後的第45日齡開始每天進行5分鐘的手部連結訓練,讓貓咪習慣手掌的碰觸,那貓咪長大後便會對沒見過的玩具或人類擁有較高程度的好奇心,性格也會顯得比較外向。









您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

角色介紹-燒鮮草

燒鮮草的成長路程成,大編全成在粉絲團上記錄著,只要在臉書搜尋欄位打上『#大編的奶媽生活』,就能看到燒鮮草與龜苓膏的成長紀錄。

應不應該帶貓咪到屋外散步?

Lavia Hung 2017-03-27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雖然讓貓咪自由外出太過危險,但一直關在家裡的貓咪也好可憐喔,是不是要帶牠們出去呢?」,因而萌生出帶貓咪出門散步的想法。那這樣的想法對貓咪和飼主而言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就結論來說的話,讓貓咪外出散步其實弊大於利,所以在此並不建議大家這麼做。

社會經驗對貓咪性格的影響

Lavia Hung 2017-03-23

社會經驗指的是貓咪與兄弟姊妹或其他動物接觸的經驗,在塑造幼貓的性格方面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